中國家長不惜成本搶購英國學區房
來源:歐洲購房網作者:歐洲購房網時間:2015/2/5
掃一掃,隨時看
2008年底,跟隨結束了在上海GE五年任期的先生,蔚蔚帶著3歲和9歲的兩個兒子回到倫敦。買房成了兩人的頭等大事。
經過調查研究后,這一家四口決定避開熱鬧的市區,挑在倫敦西北近郊區一個十二世紀的雅致的小鎮貝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除了地理區域和房屋的升值保值,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學區”(Catchment area)。雖然英國學校招生綜合考慮諸多因素,甚至包括有沒有兄弟姐妹,但是“學區”依然是申請好的公立學校時最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選這里主要是因為這里有倫敦西北邊最受歡迎的學區,匯集了多所英國最傳統的重點中學——男女分校的文法中學(Grammar School)。”蔚蔚對新浪財經表示。
英國的國立高中分為兩類:普通高中和文法學校。文法學校與國內的重點高中類似。這類學校進牛津和劍橋的比例多數為30%以上。更重要的是,與升學率與學費同樣較高的高級私校相比,文法學校是免費的。
在貝肯斯菲爾德,就有這樣一所傳統的只對男生的重點高中。
最終,蔚蔚買下一處新建成帶裝修的四室兩廳三衛的洋房,后花園約有七八十平方米的花園,成交價為52萬英鎊。之后,大兒子也如愿入讀文法學校。
你或許以為歐洲的中小學競爭不算激烈,那絕對是誤區。這幾年,中國父母動輒花費百萬,送子女遠渡重洋去英國讀寄宿私校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要入讀好的私校,甄選過程也十分嚴格。現在,在英國事業有成的“移民一代”為人父母后,傾向于精挑細選學區房,把子女送進排名靠前的優質國立免費學校讀書,華人“孟母三遷”的例子在英國也多了起來。殊不知,即使大費周章住進了好學區,也未必能通過入學考。這與北京與上海的情況是十分相似的。
中國孟母廣淘學區房
新浪財經所聽聞的另外一位中國媽媽,與先生在倫敦工作,并在倫敦東部華人十分聚集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買下了第一套公寓。兩年前,女兒剛滿2歲,這位中國媽媽已經開始每天積極做調查,看住在倫敦哪個區域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公立小學甚至中學。除了在網上做調研,她還利用節假日和先生去實地“探盤”,最終將自己的調查結果整理成圖表,擇選出倫敦以及周邊公立學校最好的三個區域,又算出每個區域的房價曲線。
對于她來說,選擇一處排名靠前的國立女校的學區,是擇房的首要考慮因素。
在英國,小學和中學,甚至大學都分為三個學期,春季,夏季以及秋季。而學校收費通常是按照學期來收取,即使最廉價的私校小學每個學期收費也至少要4000到5000英鎊,到中學每年上萬英鎊十分正常。這樣算下來,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公立學校,孩子的前程相對有保障,每年還能省下不少學費。與私校不同,大多數公立學校有學區的基本要求。如果是在學區之外,不是不能入學,而是要在滿足學區內孩子就學的要求之后,若還有入學名額,才會考慮非學區的孩子。
如果對英國教育體制了解不深且家底足夠,讓子女直接遠渡重洋去英國讀寄宿私校顯然是最便利的選擇。但是,在英國事業有成的“移一代”為人父母之后,就更傾向于做性價比最高的選擇。華人“孟母三遷”的例子在英國也多了起來。
根據《英國房產周刊》之前對英國華人所做的調查,在倫敦,剛畢業的華人職業人士傾向于在交通方便、物業較新、價格相對便宜的東倫敦新區置業;可一旦結婚或生育子女,子女教育就成為購房置業的首要因素。除了倫敦的優秀學區,劍橋、牛津的華人新移民也在迅猛增長,吸引大量“孟母”式華人遷入。
之前,一位家住考文垂的華人計劃搬家,將她3臥2廳加大廚房,帶車庫和后花園及兩個車位的洋房標價20萬鎊(或者200萬元人民幣(6.2534, 0.0062, 0.10%))。在微博上發布這個“小廣告”時,她就刻意強調了“考文垂優質學區,全英10佳中學”。這條小廣告之后被海內外的華人瘋轉數千條,還引發了國內諸多購房者的羨慕嫉妒恨。
如果說只有華人“虎媽”們在乎好學區,那就有失偏頗了。因為英國的“虎媽們”對好學校同樣虎視眈眈。
教育慈善信托薩頓信托(Sutton Trust)去年年底做了一個名為“父母的力量”的調研,發現1/3的專業人士父母(專業人才,類似國內白領的概念)會主動移居到好的學區住;1/5的父母則是會為了孩子上某一所學校而刻意搬家;1/20的父母會買一套二手房,目的僅是在給孩子申請某所小學(中學)時有一個符合要求的住址。
更具英國特色的是,1/10專業人士的父母為了能讓他們的孩子讓比較好的教會學校,會重新開始頻繁去教堂做禮拜和參加教會的活動。需要解釋一下,英國從小學開始就有一些優秀且免費的教會學校,但只接受本學區教友的孩子。
想鉆空子的白領父母(大概占比6%),在調研中也坦言他們會借親戚的地址來為自己孩子填寫學校申請單。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起跑線”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放在哪里都一樣。亞洲與歐洲大陸的“富孩子”都在削減腦袋往最好的幾家英國私校擠。
在英國,收費的私校無論優劣都不論“學區”。可有能力送孩子上得了私校,尤其是頂級私校的,除了少數拿獎學金者,非富即貴。一些英國銀行家的孩子從6歲就進最頂尖的私校就讀,開始讀《金融時報》這絕不是夸大其詞。
以600余年歷史,出了19位首相的伊頓公學為例,這家男校每年的學費加住宿費是3.3萬英鎊,此外還有校服費,以及課外補習等等的一系列費用。現在,由于英國以外的申請人越來越多,本來“小升初”就條件苛刻的伊頓的入學率已經低至25%。而當年入學的學生,往往是2到3年前就拿到有條件入學通知書了。
也許我們都聽慣了英國中學生悠哉課業不多的故事,那都是在某些國立免費的學校。伊頓的“中學生”們每周有35節課,每節課40分鐘,一天7節課,所有的孩子從早上7點半穿戴整齊開始,就是一天繁忙的課業,每節課結束要轉場到另一個教學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上課,各種轉場要穿著厚重的校服,皮鞋,帶緊領結,走5英里的路(大約9公里路)。
除了拉丁文,與其他私校一樣,伊頓的學生學習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
另外,好的私校對體育項目非常重視,通常是非常規的體育項目。例如水球,馬球,賽艇等等。這既是為了鍛煉身體,也為了他們日后在名校以及就業后形成特殊的社交圈子做準備。在優質公立中學,同樣會有好的體育項目安排,但差的公立學校,體育活動的安排也相應貧瘠。
由于上述傳統的英式私校教育體系,英國私校即使參差不齊,平均教育水平在全球也依然享有美譽。但是,私校價格水漲船高,經濟危機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英國中產階級很難承受2到3萬的寄宿學費。這讓可以受益于優質學區的物業更為緊俏。
新浪財經了解到:在整個英格蘭,公立的中學有超過3000所,但體現英式公立教育最佳水準的文法學校只剩164所,只有4.5%的學生有望通過考試進入此類學校入讀—這讓今日入學的競爭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如果不高價上補習班幾乎都很難入學。
與國內的情況一樣,好的學區一定在好的居住區域,犯罪率低,配套齊全且西歐以外的移民少。在英國,好學區絕無可能在價格相對便宜的新區。即使原本房價基數已經較高,學區房的價格仍在水漲船高。
根據英國勞埃德銀行最新統計,好的公立院校對臨近房產價格的影響很大,大倫敦市好的學區房比普通房產的價格平均高出近5.5萬英鎊。作為踏入名校的最后一級重要臺階,文法學校對周邊房價的帶動更大。
現實的情況是,英國一些有實力選購學區房的中產父母不僅要在好的板塊買房,還要給孩子聘家教做“考前輔導”,以及音樂,戲劇和體育等興趣班。這與國內的情況也十分類似。英國的家教與英國的私校一樣,不是有錢就聘得到,好的家教不僅要排隊還要找關系。而對于貧困家庭來說,就算有幸在文法學校學習,沒準連應付課外活動的通勤費用可能都是個問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