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小學教育:從一本畫冊說起
來源:歐洲購房網作者:歐洲購房網時間:2015/3/24
掃一掃,隨時看
有關中德教育的分析,多見諸報道。如今是信息泛濫的時代,人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至于是否有道理,那就見仁見智了。本人對教育純屬外行,雖說當年曾立志當一名老師,還上了師范大學,可是學的那點東西早就還給老師了,在這里不敢也不想對教育妄加評論,就說點切身的體會吧。
在我身邊擺放著一本畫冊,名曰“漂亮的公主書”,翻開來,里面是一些歐洲公主、王妃的生活照,衣著光鮮華麗。這是女兒當年在德國小學幼兒園時,她的老師考尼幫她整理的。考尼的姐姐是個貴族迷,熱衷于豪門生活,專門訂閱了雜志。那時女兒剛上小學,有著美好的憧憬,要當一位漂亮的童話世界里的公主--似乎每個女孩在那個特定的年紀都有如此的夢想。考尼察覺到了,就從家里拿來過季的畫冊,讓女兒剪裁、整理成冊。很感謝考尼,能如此細致入微,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這是德國老師給我的最初印象,他們很注重人性化的教育。
在德國有學前幼兒園(Kindergarten)和小學幼兒園 (Schuelehort),后者是為那些上小學的孩子設立的。德國的小學是半天制,課程在中午12點到1點之間就結束了,放學了孩子怎么辦?如果夫婦同時出去工作的話,就只能讓孩子直接去就近的小學幼兒園,到傍晚再來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德國家庭,有了孩子后夫婦一方就不工作或不全天工作了,因為孩子的教育比起工作來更為重要。
小學幼兒園要管孩子的中飯,所以并非是免費的,每月要繳納七十幾歐的費用,不過德國政府鼓勵生育,生一個孩子每月會從政府拿到一百七十幾歐的補貼,足以支付幼兒園的費用了。
剛來德國時,女兒剛上小學,德語不行,每周,學校的老師都會抽出專門的時間給她輔導,輔導完全是自發性質的,這也是我們后來才從女兒嘴里知道的。德國人做事一向低調,對他們來說,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跟上,這是學校的責任,而責任就意味著付出和勞動。不僅如此,學校還專門推薦了村里的一位上中學的女孩,每周來到家里輔導一個小時,我們每次支付十歐元的零花錢,女孩定期向學校的老師匯報。就是這樣,靠著以往的英語基礎,不出半年,女兒就能說“很標準地道”的德語了。
放學后從小學直接去幼兒園,吃過午飯,老師會先督促孩子將作業做完。小學生的作業少得可憐,通常是十分鐘、二十分鐘就解決了。老師檢查無誤后,余下的時候就是任孩子們去玩了。
德國是孩子的天堂。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到處都有供孩子玩耍的場地,德語里叫Spielplatz。那里有孩子們喜歡的秋千、搖椅和滑梯,還有很多供孩子們攀爬、鍛煉平衡或體能的器具。在我們這個只有一萬來人的“村子”里,這樣的場地就有十來個。女兒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去各個游樂場去“探險”了。學校還會定期組織野營,讓孩子們親歷大自然、做小探險家,有時還與附近的農場合作,組織感興趣的孩子們去騎馬,通過與動物相處,讓孩子學會如何尊重生命。
通過與大自然的融合,孩子們喜歡玩耍的天性得到充分滿足,身體成長期間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在本人看來,有講究地“玩”,也是德國小學教育的一個特點。玩是孩子的天性,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我們中國人卻歷來喜歡做那些違背人性的事,令人不解。
幾乎沒有見到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德國小學生,課余周末背著樂器去老師家的也很少見。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女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限,考試幾乎沒有,沒有壓力,在知識量上,與國內的孩子是無法可比的。倒是在閱歷、生活能力上,明顯感受到女兒的進步。每天在小學幼兒園生活,女兒學會了很多生活上的規范,餐桌上的禮儀,回來就板正我們,這自然有文化差異的因素,但從女兒身上,我們也了解很多,受益很多。
德國人比我們更篤信“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們對孩子們身體素質的重視超過了對學習成績的重視。大多數孩子很小就開始上游泳課了,而游泳課也從學齡前的自愿參加轉變為小學體育的必修課。此外,各地還有供孩子參加的各種帆船、球類的協會,每個孩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加,通過活動強身健體,同時培養孩子的性格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如今女兒已經上中學了,小學的生活已成往事。她也終于明白了,她的爸爸不是個國王!沒有國王,當一個公主自然只能是一個“愿望”,然而,這不能說完全是一個愿望,在德國小學里快樂的時光,使得她度過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公主”般的生活,我想,這樣的記憶會一直陪伴著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