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相機看見大世界 萊卡問世100周年
來源:歐洲購房網作者:歐洲購房網時間:2015/1/23
掃一掃,隨時看
1914年,一個業余攝影師發明了小型照相機。自此以后,無數攝影師用萊卡在各個時代留下了閃光的瞬間。
便道上的年輕人眼神里充滿疑惑。他穿著西服,帶著領結,右手緊緊抓著帽子。紐約的摩天大樓在他身后直插云霄,身旁的大道上駛過一輛馬車。
也許這位行人并沒有意識到,他正被鏡頭記錄下來。攝影師厄內斯特•萊茨二世(Ernst Leitz II.)此時端起的是個小相機。非常的小。只有128毫米寬,53毫米高,28毫米厚。這臺黑色的口袋相機就是萊卡的始祖機型。
1914年年初,來自德國魏慈拉(Wetzlar)的企業家萊茨帶著這臺企業內代號“矮姑娘”(Lliliputanerin)的相機赴紐約出差。他在高樓林立的曼哈頓對相機進行了廣泛的測試。
“使用電影膠片的微型相機”
萊茨的員工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將這臺珍貴的原型機交給他測試。1911年,31歲的巴納克加入了萊茨的光學工廠。萊茨的工廠當時主要生產顯微鏡和望遠鏡。巴納克被認為是個完美主義者,同事中傳說,他只靠指尖的觸覺就能發現百分之一毫米的誤差。業余時間,巴納克喜歡遠足和攝影。但由于身患哮喘,他無法隨心所欲的外出拍照。當時常用的膠片式、膠卷式相機都太重、太大、太難操作。
巴納克想設計一種輕便、小巧,使用35毫米電影膠片的照相機。此前試圖開發類似相機的設計者都以失敗告終。膠片在放大成照片后,質量很差。巴納克一直潛心研究,直到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使用電影膠片的微型相機”,1914年3月他在記錄中寫道。
巴納克用了一個簡單的小手段:在他的微型相機里,膠片以水平方式過卷。而在當時的電影攝影機中,膠片是以垂直方式過卷的。以這種方式,巴納克可以獲得24*36毫米的成像面積——并得到長寬比2:3的高質量照片。為了進行更充分的測試,巴納克又做了一臺原型機,交給萊茨跨越大西洋前往紐約。
萊茨歸來后,對這臺小相機的潛力充滿了信心。“做好準備”,萊茨鼓勵巴拉克,繼續相機的研發。
“這臺相機利多弊少,更有說服力”
但直到十年后,萊茨才最終決定了這種小畫幅相機的命運。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研發工作被迫中斷。1924年7月,萊茨召集了他最核心的工作人員。他們計劃將改進后的“矮人姑娘”相機推向市場。萊茨、巴納克和其他同事激烈討論了數個小時。這種小巧,但價格不菲(290馬克)的小畫幅相機能否找到足夠的買家,大家心里沒底。最終,老板做出決斷:“這臺相機獲得肯定的理由比否定的理由更多”,萊茨說“我決心已定。”“矮人”的名字此時已經被一個競爭對手的產品占用,不過他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新名字:萊卡(Leica),即把萊茨(Leitz)與相機(Camera)的開頭幾個字母相結合。
“萊卡I型”開始投產。與笨重的傳統相機相比,它有許多優點:以小畫幅和400多克的重量,可以方便的放進口袋。此外,他較快的快門速度非常適合各個角度的抓拍。一卷膠卷可以拍攝36張照片。這臺小畫幅相機的問世,讓普通人也可以玩得起攝影了:與大畫幅相機相比,它的膠片要便宜很多,無論專業還是業余攝影師,都可以用萊卡相機進行很多探索與嘗試。
萊茨用“萊卡相機無所不能!”這樣的廣告詞宣傳他的相機。萊卡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使用者。第一年,巴納克和同事們生產了900臺萊卡相機,這個數字在第二年增長到1600臺。
“大開眼界!”
攝影師依靠萊卡和其后續機型,留下了攝影史上一系列最著名的照片。1945年,朱根尼·查爾德基(Jewgeni Chaldej)拍下了紅軍將蘇聯國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的瞬間。幾個月后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紐約,攝影記者阿爾弗雷德·艾森史塔特(Alfred Eisenstaedt)也在關鍵的瞬間按下了快門——日本戰敗,一位美國水手激動的與一位護士擁抱接吻。另一些著名的照片包括:革命者切·格瓦拉的肖像照,在越南戰爭中被凝固汽油彈燒傷的小女孩……萊卡記錄下日常生活和時尚潮流的無數精彩瞬間。萊卡的小畫幅相機和后來涌入市場的競爭產品以其廣闊的使用可能徹底改變了攝影的形態。
值此萊卡原型機問世100周年之際,漢堡堤壩之門美術館(Deichtorhallen)以名為“大開眼界!萊卡100年”的展覽展示小畫幅攝影的發展史。展出的500張照片并非都出自名家之手,很多都來自不知名乃至無名氏的創作。凱勒出版社(KehrerVerlag)還出版了一本與展覽同名的畫冊,而這本畫冊的形態恰恰與萊卡所推崇的理念截然相反——既不輕便也不小巧:整整500頁上印有1200張照片,用大部頭畫冊講述小畫幅相機的歷史。
標簽:
上一篇:法國女性:一生追求自由,愛和美... 下一篇:在瑞士如何看病:完整指南...